德兴生活网
舒氏公祠原名武四祠,祠堂建于清代后期,占地面积平方米,为五间三进二天井的格局。祠堂门楼为四层挑檐式结构,屋檐下饰以木雕或石雕。进门是个回廊式天井,立有10根石柱,石柱上方都有雕刻精细的石雀替。“惟德乃兴”的横匾高挂在中厅的屋檐底下,回廊上部的木栏板上,也有精致的雕刻。中厅正面墙上,悬挂着新营舒氏始祖的画像,是年祠堂维修时,请人按族谱上的画像描绘的。据村民介绍,这个祠堂光屋柱就有根,可见其规模之大。
说到新营舒氏公祠,舒膺六公祠不得不提。据说它原来是新营舒氏的总祠,年因失火烧毁,现仅存一个门楼。门楼为八字形建筑,面阔15米、高8.5米,青石结构。从规模上看,远大于现在的舒氏公祠,门楼的石雕也不差于舒协斋公祠,除了石刻的祠名外,还有一副石刻楹联,加上周围精美的石雕图案,显得十分大气、庄重。舒协斋公祠虽然占地面积不如舒氏公祠,但石雕的精美远在其上。这个祠堂建于清道光七年(年),建筑面积平方米。祠堂的门楼面宽8米、高6米,整面墙都以石雕装饰。下部为造型各异的八只花瓶,正中的四个瓶上刻着福、寿两个大字。上部配以灵兽、花草和不同几何图形,饱含着为舒氏祈福祈寿的含义。门楼正上方镌刻着“舒协斋公祠”五个大字。据族谱记载,舒协斋公为国学生,其有七子,个个为官均有建树,乾隆皇帝曾钦赐“淑德延龄”匾一块,但已不知去向。
除了祠堂之外,还有一些民居,当然建筑上要简朴得多。沿着一条新修的青石板小巷来到舒金富民居,这也是一座清代建筑,为两进一天井五开间的抬梁式砖木结构,青砖地面,条格纹窗,保持着当地传统民居的风格。舒大章旧居,据说是当地保存最好的清代民居。它面阔21米,进深24米,旁边还有一座卧书楼,是舒大章藏书、读书的地方。卧书楼前有堵院墙,两边饰以镂空砖雕图案,中间是个月亮形门洞,加上双重屋檐的房子和雕刻精细的窗户,一看就知道是个大户人家。
“江南名邸杯”德兴少儿绘画大赛开始报名了,千元大奖等您来!
投稿方式
1、所有参赛作品请于截稿日期前寄/送至以下地址。 2、报名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