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纪录片,自成一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电视台就有源源不断的创作者开始拍摄纪录片,直到今天,海派纪录片的细腻、大气、历久弥坚,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在对纪录片近40年的摸索中,上海电视台出现过许多匠人类型的纪录片导演,也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虽然现在他们不是最有名的大咖,名字也不会出现在网络上,但却是海派纪录片的一部部活历史。
文
海派纪录片匠人录
来源
上海纪实频道(ID:jishipindao)
《德兴坊》在海派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了很重要的一笔,生动记录了上海石库门百姓的鲜活故事,最重要的是,记录下了九十年代初上海居民住房困顿的历史痛点,无意中成了珍贵的上海城市历史档案。
这是导演江宁的第一部纪录片,她的初衷是记录上海邻里的人情温暖,而在拍摄中她发现了,住房困难是上海人无法回避的全民困惑。第一次用最真实的视角记录一件事情,在当时观念还未放开的电视界是非常少见的,江宁决心迈出这一步,却没想到,就此成就了一部经典作品。
《德兴坊》首播,非常紧张
当时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都在为上海电视节准备选题,那是年。
有段时间,江宁骑自行车上下班经常会路过电视台附近一条长长的石库门弄堂。因为之前在江西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江宁对上海的石库门很感兴趣,“我看到敞开的弄堂环境,邻里之间互相串门,一起吃饭,人与人之间关系很亲近,就想着记录一下上海人特殊的邻里关系。”
德兴坊
就是这样一闪念,江宁开始了拍摄德兴坊。可是一段时间跟拍下来,江宁觉得根本没有拍到什么让她心动的内容,“拍到一定程度,我自己也开始觉得没什么味道。”这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最基本的敏感和判断。之后,江宁马上转换角度,她在德兴坊中挑选了三户人家,进行深度跟拍,也是《德兴坊》最后成片中出现的三户生动鲜活的家庭。
70多岁的王凤珍老太太,是德兴坊中生活时间最长的居民,虽然居住条件紧张,仍然生性开朗。另有一户家庭是女儿离婚后仍然回到娘家德兴坊居住。还有一位住在日晒雨淋的阳台上、把亭子间让给儿子一家的王明媛老太太。
这三户人家的现实情况,深深触动了江宁的纪录片神经,“原先我没想过要反映上海人居住困难的情况,因为这个话题很敏感,当时的电视节目都是正面报道好人好事,避免报道阴暗面”。可是随着拍摄深入,目睹德兴坊居民的现状,江宁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这个话题肯定绕不过去,“就算绕过去,我的良心也过不去。”
德兴坊
最终,《德兴坊》的主题揭开了多年来无人碰触的上海人住房困难的问题,其中也不乏人情温暖,互相理解和忍让。这个敏感的视角在当时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江宁也积极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政策,得知上海政府正准备大力改善上海人的居住情况,于是在片子结尾留下了一行光明的字幕,告知观众这一希望。但在播出前,江宁还是非常忐忑,“播出前一晚,我在家里紧张得要命,担心节目播出后受到批评。”然而让她非常意外的是,非但没有批评,第二天坐公交车上班的时候,听到乘客们都在议论昨晚播出的《德兴坊》,讲出了他们的故事和心声,“那时候没有专门的纪录片栏目,《德兴坊》是在深夜11点播出的,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看”,江宁偷偷开心着,自己投入的精力和感情总算没有白费。
《德兴坊》的影响力一触即发,在电视节上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奖”。领导的观后感是,比电视剧还好看。然而,江宁觉得最重要的是,在纪录片的创作上,包括她在内的导演们的观念一下子解放了,原来纪录片可以讲真话,也可以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白斑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