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纪录片中心成立背后,除了是从人到体制的重构,内容上更直观的改变则是“深度纪录会更多、大型纪录会更多、长线纪录会更多、创新纪录会更多”。
文
黎河
4月15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纪录片中心”(下简称“中心”)在上海揭牌。表面上这只是一次主流电视台的内部调整,却意味着整个纪录片行业的生产走到了“融合”的关键节点。
在上视大厦举行的仪式上,揭牌人是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范卫平,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也出席仪式并讲话。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
时间往前追溯——年,中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在上海电视台诞生。年,中国第一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也在上海电视台建成。年,上海纪实频道也成为全国第一批上星的纪录片频道。
纪录片行业的“吃螃蟹”,上海广电人总是第一个。而对当下的融媒体环境而言,把以前上海纪录片创作及展示的大本营,从纪实频道变成了“纪录片中心”,似乎也是其面对挑战的的答案与底气。
是整合,也是从体制到人的“改造”
“传统广播电视改革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思维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等各方面都面临挑战。”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高韵斐在揭牌仪式上指出,从上海广播电视台战略改革层面成立纪录片中心定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前瞻性眼光与全局谋划后的顺势而为。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高韵斐
新成立的纪录片中心,在机构上整合了上海纪实频道、融媒体中心、东方卫视中心、第一财经和版权资产中心等SMG纪录片精锐力量。
表层的机构整合背后,有怎样进一步的深意?
在宏观的战略层面,高韵斐提出了四点:此次成立纪录片中心,一是要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主题主线宣传更加鲜明突出,形成重大题材的宣传强势,让主旋律更加高昂、正能量更加强劲;二是要努力做优质精神食粮的提供者,着力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努力做到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三是助推事业规模不断壮大,坚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审视行业发展,更好地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不断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广播电视事业“大合唱”;四是培养一批未来合格的接班人,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专业人才队伍。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据真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SMG纪录片中心负责人李逸介绍,集团内部的纪录片创作人员,会被整合成一百六七十人的纪录片团队。“这些人员大部分是创作一线的编导、导演,他们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资产,我们最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把这些‘资产’盘活,将人的活力激发出来。”
进一步的制度改革也已经在推动——纪录片工作室制度,以及对创作团队更有合理有效的分配机制的建立,都营造了一种“模拟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内部良性竞争、外部对接市场的机制体制,优秀项目也能得到更多的奖励。
在体制机制上这些“动筋骨”的改造,已经表现出与传统电视频道完全不同的运营思路。原有SMG纪录片的项目规划、立项、创作、编播、推广、运营、版权购销等融为一体,集中力量打造优质纪录片。
“未来,纪录片有两个走向:一个是走向大银幕,一个是走到手机端。”
整个中心的转向过程,不只是让创作者生产更多优秀的纪录片,跟纪录片生态中的所有参与者互动,也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李逸提到,“在和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我们要树立自身品牌特点,以此吸引与我们的价值定位更匹配的合作伙伴,大家共同成长。我们不仅仅是输出版权给互联网平台,更希望大家来合拍,甚至希望运用新媒体优势更好地创作内容。”
他们追求优质的内容,也力图让创作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
“观察中国”:真实、立体、全面
去年七月,纪录片《大上海》举办了一次创作阶段的研讨会,该片被定义为上海近年纪录片创作中的“一号工程”,以8集50分钟的体量,完整记录上海开埠至今多年的历史进程。
这部纪录片很好地代表了海派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透过上海看中国,也看时代。
中心的成立无疑会给海派纪录片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深度纪录会更多、大型纪录会更多、长线纪录会更多、创新纪录会更多。”在高韵斐的计划中,新成立的纪录片中心在内容布局和选题策划上,都会有更多的项目性投入。在方位坐标上,也将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原则。
“中心的定位是打造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纪录片生产高地。”李逸表示,背靠SMG集团资源优势,包括东方卫视、纪实频道两个上星卫视等,不仅面向长三角,也面向全国观众提供优质内容。
纪录片一直是上海广电的优势和名片所在。从《毛毛告状》《德兴坊》《十字街头》等一大批经典老片,到《激荡·-》《来自延安的报告》《理想照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面临的挑战》等,上海广电特色鲜明,而且纪录片格局一直较为宏大,很多精彩的中国故事都在这方荧屏上显出时代的力量。
真正高质量的纪录片源才是产业链的核心和重要保障,必须打造以优质作品为核心的媒体环境。对上海纪录片人而言,进行机制变革和市场化运作正是为了确保节目资源的优质、稳定,终归要回到内容上来。
中心接下来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上海解放70周年、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中共20大等重要时间节点献礼。今年也将推出一系列献礼片《大上海》《上海解放一年间》《长江之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代号“两弹”在这里诞生》等,都将在今年登陆东方卫视播出。
其中,六集纪录片《长江之恋》聚焦十八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长江,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溯江而上,以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讲述整个长江流域新的生产生活形态;《上海解放一年间》以故事化的方式挖掘历史细节,聚焦上海解放前后这个交替之际,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讲述共产党人如何在上海站稳脚跟并赢得民心……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卫视播出的纪实节目如《巡逻现场实录》《闪亮的名字》等也会集结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参与进来。
高韵斐说:“今年我们启动成立纪录片中心,目的就是动员、引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人投身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彰显时代精神、人民喜闻乐见、为社会培根铸魂的纪录片精品。”
除了生产更多主旋律的作品为时代“做相册”,中心也将与更多年轻人沟通交流,挖掘他们的喜好和诉求。“我们也要引导年轻受众去看一些内容。现在大家对对真实题材的内容需求反而越来越大,因为这类题材与观众现实生活及个人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也会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推广好的内容和作品,让年轻人接触到我们的作品。”李逸提到。
于纪录片行业,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整合,以及对纪录片内容品质的坚守,都是一种标杆性的启示。
于上海广播电视台,也正如高韵斐所说,“当我们回望并继续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纪录的价值会愈发凸显,会因为连接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显得弥足珍贵。”
邮箱:jishiguancha
.治疗白癜风去哪里白癜风治好多少钱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