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常用中药。属理气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天台乌、台乌、矮樟、香桂樟、铜钱柴、班皮柴
来源:为樟科植物常绿灌木乌药的干燥根。多为野生。
原形态:乌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m。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念珠状。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老时平滑无毛;茎枝坚韧,不易断。叫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广倒卵形,长3-8cm,宽1.5-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外,均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长柔毛,后变光滑,叶脉3条,基出,极明显;叶柄短,有短柔毛。伞形花序腋生,几无总梗;小花梗长1.5-3mm,被毛,簇生多数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广椭圆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轮,最内一轮的基部有腺体,花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绿色,成熟后变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采收和储藏:冬春季采挖根,除去细根,洗净晒干,称“乌药个”。趁鲜刮去棕色外皮,切片干燥,称“乌药片”。
产地:主产有浙江、湖南以及安徽、湖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性状鉴别:乌药个多为纺锤形,略弯曲,中部膨大,两端稍细尖,俗称“乌药瓜”。长10~2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及须根痕。质坚硬,不易碎断。横断面淡黄棕色,中心无髓,显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苦。本品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片,有薄片、厚片和不规则的砍片三种。
1、薄片切制前刮去外皮,横切为圆形片,片薄如纸,厚在1毫米。
2、厚片不去外皮,横切为圆形片,片厚约1~5毫米。
3、砍片不去外皮,多横或斜切砍成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片块。
乌药个以根呈纺锤形,质嫩肥大者为佳。乌药片习惯认为浙江产的薄片最好。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有乌药烷、乌药烯、乌药醇等。
炮制:
1.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泡透,根据季节注意换水,防止发臭,及时捞出切片。如已在鲜时切片者,筛去灰屑。
2.炒制:取净乌药片,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
3.麸制:取净乌药片,用麦麸炒至微黄,筛去麦麸即得。
4.醋制:取乌药片与醋拌匀,略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带焦斑为度,取出放凉。每乌药g,用醋60g。
5.酒制:取乌药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干,每乌药g,用黄酒60g。
6.盐制:取麦麸,炒热,加入经盐水润半小时的乌药片,炒3-4分钟至呈淡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乌药16kg,用盐0.4kg,开水2kg,麦麸2kg。
性味:辛,温。
归经:入尾、肾经。
功能:舒气、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胸胁胀痛,脘腹冷痛,反胃吐食,小便频数,上气喘急等症。
乌药的禁忌
气虚、内热者忌服。
香附,不可多服。
阴虚内热之病,不宜服。
不可见火。
乌药日常用法
日常用量:3~8g,水煎服;磨汁或入丸、散。
1、水煎
石菖蒲、益智仁、萆薢、乌药各8克,水煎去渣,取汁,加盐适量,饭前服用。可治小儿遗尿。
2、研末
乌药8克,沉香克,人参、甘草3克,将以上4味中药共研为末,姜盐汤送服。每天两次。
3、水煎
将乌药、威灵仙各3克混合,水煎去渣,温水送服。每天一次。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蛙。
乌药的功效与作用
1、温肾散寒
用于胃寒痉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
2、行气止痛
治气逆胸腹胀痛,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
3、开胸解郁
还可以理七情郁结,治疗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4、消食驱虫
用于小儿疳积,还能对小儿腹中有虫起到驱虫的作用。
5、消炎止痢
治疗肠炎痢疾,大便带脓血,食少便溏。
6、消肿止痛
对跌打损伤,风湿麻痹也有很好的疗效。
7、止血作用
乌药具有止血的功能。体外实验证明,乌药干粉能明显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促进血凝及良好的止血作用。
8、保肝作用
乌药具有保肝的功能。乌药提取物可预防小鼠CCl4引起的AlT、AST升高。
9、抗炎作用
乌药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乌药能显著对抗致炎剂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能有效对抗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
10、抗凝作用
乌药具有抗凝的功能。体外试验乌药水煎剂有抗凝血酶作用。
11、抗菌作用
乌药水煎剂试管内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乌药的食用方法
1、乌药羊肉汤
原料:羊肉(瘦)克,乌药10克.高良姜10克,白芍药25克,香附8克.葱姜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将乌药.高良姜、白芍.香附,花椒研末.装入纱布袋中.放入砂锅内。羊肉炖至羊肉烂熟,加入生姜、葱、黄酒.白糖.煮沸后取出纱布袋,加入盐即可。
养生功效:本食疗方温脾散寒,益气补虚。
2、八珍母鸡汤
材料:母鸡1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川芎10克,白术10克,赤芍药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甘草5克,盐8克,料酒15克,味精2克,大葱10克,姜10克
做法
(1)母鸡宰杀,去毛、去内脏、去血洗净;
(2)母鸡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沥水,切成大块;
(3)当归、西党参、川芎、炒白术、赤芍、香附、台乌药、炙甘草洗净,用干净纱布袋装好,扎口备用;
(4)药袋、鸡块、生姜片、葱段、料酒、精盐放入沙锅内,倒入适量清水,用旺火煮沸,撇去浮沫;
(5)转用文火煨至鸡肉烂,放入味精,盛入汤碗内即成。
3、青襄药酒
主料:苍术60克,乌药60克,杜仲60克,牛膝60克,陈皮30克,厚朴30克,当归30克,枳实30克,独活30克,槟榔30克,木瓜30克,川芎30克,桔梗30克,白芷30克,茯苓30克,半夏30克,麻黄30克,肉桂30克,防己30克,甘草30克,白芍药30克
辅料:白酒0克
做法
(1)将苍术、乌药、杜仲、牛膝、陈皮、厚朴、当归、枳壳、独活、槟榔、木瓜、川芎、桔梗、白芷、茯苓、半夏、麻黄、肉桂、防已、甘草、白芍各味中药研为粗末后装入布袋中;
(2)扎紧袋口置容器中,然后倒入白酒密封;
(3)将置酒容器上锅隔水加热约2小时;
(4)取出置冷再埋入地下3天,取出并过滤去渣即成。
养生功效:具有散寒燥湿、活血消肿之功效,适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等症患者饮用。
乌药的附方
1、冠心病、心绞痛
治疗组65例患者,对照组42例患者,均服用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组加服乌药末,每次5~8g,每日2~3次,阴虚者以生地黄15~20g水煎送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症状改善显效率达78.46%,心电图改善显效率达56.92%;对照组症状改善显效率为52.38%,心电图改善显效率为33.33%。
2、关节扭伤
栀子2份,乌药、桃树枝心、樟树枝心各1份。研成细末,以水与50%酒精各一半调成糊,再加适量面粉,混匀,摊在塑料布上,厚约0.3cm,贴敷于患处,绷带包扎固定。冬季敷2~3日,夏季1~2日换药1次,以保持湿润为宜。以踩关节、膝关节扭伤为多。共治疗例患者,除2例有关节脱位配合其他疗法外,其余均获痊愈。
3、慢性阑尾炎
乌药15g,小茴香10g,木香、川楝子、槟榔、高良姜、青皮各6g,巴豆7个,每日1剂,水煎服。谢永侠用天台乌药散加减共治疗40例患者,治愈34例,有效4例,无效2例。
4、慢性浅表性胃炎
乌药、木香各10g,小茴香9g,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各15g,青皮6g。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ml,早晚空腹温服,15日为1个疗程。胡志明以天台乌药散共治疗65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42例,无效11例。
5、胃脘痛
生百合30g,炒乌药、白檀香、延胡索、川楝子各10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1周为1个疗程。李性汉以三合汤加味共治疗47例患者,痊愈38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3例。
6、治肝经气滞、小肠疝气
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各15克,槟榔9克,川棟子、巴豆各12克。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去渣,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用。
7、治产后气逆、食滞账痛
乌药、泽泻、香附各6克,陈皮、藿香、枳壳各1.5克,厚朴3克,木香2.1克。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乌药的临床应用
前任认为本品“不刚不燥”,且镇痛作用较强,能“通理上下诸气”。现代广泛用于由气滞、气逆引起的腹部痛证,尤以治下腹胀痛效果更佳。
1、治腹部疼痛。脐腹疼痛而有肠鸣或便糖者适宜(属寒痛,可见于胃肠肾经官能症或肠粘结连引起的轻度梗阻等),可用乌药配香附、如香乌散,或配木香、沉香、陈皮、厚朴、苍术、炒麦芽等同用,名排气汤。该汤有排气止痛作用,经动物实验证实其原理在于使肠收缩力加强,蠕动加快,从而有助于排气止痛,方中的主要有效药物是乌药和木香。
2、治寒疝。小肠疝气痛、附睾炎等牵涉至脐腹作痛者,可用乌药配理气祛寒药,以行气散寒而止痛,方如天台乌药散。
3、治小便频数而属虚寒者,配益智仁等分,以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第服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4、治气滞引起的月经痛,如为月经后期疼痛,如为月经后期疼痛,配沉香、延胡索、当归、肉桂;如为经前腹痛,则常配木香、砂仁、香附。
此外,对腹泻患者如泻后有隐痛,在方剂内加入乌药一味有助于止痛;又乌药亦试用于治脉管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前区痛,可配毛冬青、鸡血藤、当归、川芎、条芩、银花等药,初步观察,有一定止痛效果。
处方举例:
1、香乌散。香附、乌药等分为末,第服3~6g治腹痛。如腹痛兼食欲不振,以姜、枣汤送服;如为虫积腹痛,以槟榔汤送服;如为下腹痛或疝痛,以小茴香送服;治头风虚肿,用茶汤送服。
2、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台乌9g,广木香3g(后下)、小茴香4.5g,青皮6g,良姜4.5g,槟榔9g,川楝子9g,水煎服。
乌药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