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于网络
再往里面就是炉灶,用来炒籽和蒸油饼。最里面靠近山的是油榨的主件,由悬锤、轧子、油扎组成。悬锤臂长约5米,中间用长索悬于梁上,头为铁制;油扎是一根直径1米以上长6米的巨木制成,里面被掏空,各为方园,以支架承,下有油盛,掘地约0.5米,槽状,里面放装油的器皿。图片来于网络
油菜花开的时候,那是家乡最美的季节,过了花时,乡亲们收了油菜籽晒干等春播后再去油榨,还会把前一年秋天采收的山茶籽和芝麻也放到这个时候一起去轧油。原来的路就从牛栏边经过,每到开轧的时候,附近村庄的乡亲都要来轧油,于是平时冷清油榨突然间变得非常热闹,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但见炉灶火光冲天,台面上热浪腾腾,油菜籽在锅中随铲子上下飞舞,散发出扑鼻的浓香,炒熟的菜籽被倒入碾槽,碾成粉状,再用蒸扁蒸濡。以上的工序比较简单,都是谁家的东西自己去做。图片来于网络
在我的记忆中油坊的工人有三个,懵荒(大名金淦)、麻子益章、外婆养,他们没有明确的分工,哪里忙帮哪,几道活都很上手。制饼的时候只见饼扎舞动,把蒸濡后的籽粉做成粉饼,为圆形,直径在0.4米。制作好的油饼接下来被装入油扎,方形的一端钦入锥子,锥子有大有小,最后钦入紧木,悬锤撞击紧木,通常是懵荒把锤,麻子益章和外婆养助力。油坊温度很高,他们都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肌肤泛着油光,汗水在空中飞洒。在呦嗨-嚎嗨的号子和悬锤撞击紧木的震耳声中,只见金黄色油腊从油扎下方渗出,滴落在油盛上面,经油漏流入皿中。图片来于网络
放学回家的路上,很远就能够闻到香味,特别是轧芝麻油,会让你恨不得立刻可以啃一口芝麻制成的油饼,经过时我们都会去油坊逗留,在坊间窜来跑去,不管是谁家的事,都去搭搭手,帮帮忙,虽然很多时候帮的是倒忙,但得到的都是大人亲切的笑容和赞许。图片来于网络
如今已是机器自动化生产,因此油榨在很多很多年前就歇业了,因为都是木石制作,时间长了也就腐了,剩下的石器听说前两年都被古董商买走,原来作坊生产时的一些人也离开了我们,但铭刻在我记忆深处的依然是那通红的炉火、铿锵的轧击和号声...记忆中的油榨,这里有我无数的留连....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里有我青青的山!清清的水!亲亲的人!
作者简介:程进生,新岗山镇西坑人。少年从军,行伍二十载余,现旅居于江苏无锡。
◆新闻通联:、(廖培根)
◆凡属于本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