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自南唐昇元二年(公元年)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定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进士余人,其中宋代湿法炼铜家张潜、抗金名臣张焘、文学家诗人汪藻、徐府等名垂史册人物。
德兴汉属豫章郡,为余汗县地。东汉建安八年(),余汗县析部分属地置乐安县,治银城堡(址在今新岗山镇银城畈)。南朝陈天嘉元年(),改乐安县为银城县,县治银冶堡(今银城东)。隋开皇九年(),撤销银城县,辖地入鄱阳县。唐武德四年(),以乐安故地置乐平县,治银城堡,隶饶州。武德九年(),撤销乐平县,复入鄱阳县。南唐昇元二年(),改邓公场置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义,名德兴县,县治银城,隶饶州。宋隶饶州鄱阳郡。元隶饶州路。明、清均隶饶州府。民国三年()隶浔阳道,后属江西省第四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初属乐平专区,后改属浮梁专区。年复归上饶专区。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兴县,设立德兴市(县级),隶上饶地区。年,德兴市直属江西省,由上饶市代管。德兴县域面积平方千米。德兴市辖3个街道、5个镇、6个乡:银城街道、新营街道、香屯街道、泗洲镇、花桥镇、绕二镇、海口镇、新岗山镇、黄柏乡、万村乡、张村乡、皈大乡、李宅乡、龙头山乡。共有25个居委会、83个村委会。
德兴新营村是唐朝将领舒贺率军镇压黄巢起义军,初时驻军在今新营南岸的嵩埠,后移营该地,故名。
新营村,古民居众多,以宗祠为代表,吸引游人前住观光。德兴新营古宗祠位于德兴市新营镇新营村,
“舒氏公祠”,原名“武四祠”,清朝后期舒汉三等人筹建。为五间三进二天井、四廊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仅屋柱就有根,其中石柱18根。材质运用、精细考究、雕梁画栋、宏伟壮观。解放初曾改为新营小学,文革时许多雕刻被毁,但风貌犹存。年9月被列为德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新营一村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场所“张氏宗祠”(含武烈祠),始建于明初,后因水患而毁。清康熙年间重建。砖木结构,为抬梁式一进,一天井,四开间。由门坊、门厅、中堂、廊屋、天井等部分组成。面积约平方米。年进行过重修,保存基本完好。该宗祠始祖为明初武将张昭,其人有勇略,从征有功。曾封百户侯,后升千户侯、世袭。年9月被列为德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德兴宗族祠堂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明清,宗族掀起大兴土木建造祠堂热潮。宗祠大多三进,第一进称“仪门”,或称“大门、大厅、过厅”。第二进称“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和祭祀礼仪的地方,乃古代“庙”之演变而来。第三进称“寝”,是供奉祖先神主之地。
舒氏公祠舒协斋公祠张氏公祠界田寿元桥建在长乐河上,据史志记载,该古桥始建于明万历19年(),为五联孔石拱桥,全长93米,宽8米,高6.8米,用花岗岩条石干砌而成。桥面两边用花岗岩巨石作护拦,桥墩迎水面砌成长度很大的分水尖,如四艘翘首而立的尖舟,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在张村瑶畈叫余寿元的人,他母亲得了重病,就到我们界田来抓药,就到了南岸。南岸没有人住的,药店就是在北岸的。那个时间长乐水上是没有桥的,只有一只渡船摆摆渡的。他又碰巧那个渡船又在北岸,船又没人撑。这就渡不了啦。余寿元当时就跪到河岸边当天一拜,许了一誓愿,把如果渡船能够自已从北岸过到南岸来,让我把药抓回去,讲娘的病医好,我就在这里造一条石桥。当时的人都是很守信用的,讲了都要做到的,不晓得怎么搞的,他当天一拜,就乌云黑地,就起风,起北风,把渡船从北岸一吹吹到了南岸,那渡船是没有人划的,余寿元就好高兴,就坐那个渡船摆过去了,把药抓回去了。
他的娘吃了这个药以后,病就好过来。余寿元发了这个大愿,要造这个桥,没有一定的钱是造不起来的。当时的人又比较守信用,说了就要做到的。他没有钱,心里好急,就睡到床上去了。他的娘就问他:“我病好了,你怎么又睡到床上去了?”他就把这个发愿的事跟娘讲了。他娘就讲:“这不要紧,我们尽力去做好了。先把自已全家的东西拿出来变卖,再到附近的地方去捐款。”
余寿元就邀了一些人,一部分人去捐款,一部分人去请师傅。请了两个师傅,一个叫余元吉,一个叫邱建春。师傅请来了款也就捐齐了。造桥的师傅跟民工都住在南岸。再就是找石头了。师傅上山找石头,找了好多地方,都觉得石头的硬度不够,还太嫩。又过了几几日,一个夏天的晚上,大家在休息,看到饶源山(饶源山,当地山名)上一下子起了一片火光,火光冲天。第二日,大家就去看了一下,看到那个山上的石头蛮好的,硬度也要得。原来是他们造桥做好事的精神感动了神仙,就用神火把饶源山一座山的石头炼过了。
当时有一百个民工做事。收筷子洗碗的人算来算去只有九十九个人吃饭。到底是哪个人没有吃饭也搞不清楚。这件事就迷迷糊糊地过去了。
过了几年,寿元桥就差不多完工了,就差一块石头了。这是一块桥榫石,找不到。找了好多石头,不是长了就是短了,不是厚了就是薄了。有人讲,烧锅的地方有一块石头,那个烧锅拐子当凳子坐的,看样子是差不多长差不多厚的。
大家就把那个石头搬来了,放下去,刚刚合适,也不长也不短,也不厚也不薄,刚刚好。那个拐子也就不见了。大家才晓得那是铁拐李。
桥做好了,还有一点钱没有用掉,就做了一个皇灵官菩萨,放在笪家庄济元岭(笪家庄,界田乡地名,济元岭,山名)亭子的左手边,还做了一个小的庙。那个皇灵官菩萨是用金子做的。外边漆了黑漆。上边写了一句话:“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财宝在七里。”来来往往的人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年,有一个货郎走那里过,看到了这句话,就想了一下,猜这个菩萨是金子,就把那个金菩萨拿去了。发了财。他又打过的个银菩萨,又让人拿走了,换成了一个铜的。后来,连铜菩萨也让人家拿走了,庙就倒了。
昄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汉建安八年(年),设乐安县府,治所银城堡距昄大20公里。
三清山北山就座落在昄大乡境内。东晋升平年间(—年),葛洪就在三清山结庐修炼,至今留下丹井、丹炉遗迹。泸口村银岭畈天子传说,曾在唐朝被黄勉选为王宫福地。唐光化间(—年),周灵王后裔、信州太守、唐将王鉴隐居引浆村大源坞,故名“隐将”。
唐五季(—年)以来,已有天龙山道院祈阳祷雨,云山仙生龙山十景,至今存“先有天龙山,后有三清山”之说。绍圣四年(年)进士、国师、堪舆学家傅伯通(港首村傅家湾人)为宋高宗选取建都地址。民间相传,傅伯通逝后安葬时有十八个棺材陆续抬出家门,棺材一模一样,一样重量,只有他儿子知道墓葬何方……
暖水村坐落于德兴市龙头山乡,古名暖川,因温泉而得名。南唐保大二年()年,银青官禄大夫、淮南节度使祝约避乱徒居于此,从此暖川得以发展。据《江西通志》载,由宋及清,暖水出了十九位进士,人文鼎沸。
暖水宅居图
明正德十一年(年),为防流兵匪患之祸,暖水自村环筑城墙,并掘护城河环绕,又筑四门与外界相通,用时13年。《暖水宅居图》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村貌,据史料记载,当时暖川人口城内一千户,城外八百户,超过一万人;城内进士第、太守第、参军第等宅第数十幢,桥梁十五座,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方圆几里,蔚为壮观。目前村中存有四座超过年历史的石拱桥,分别是步武桥、瞻云桥、环溪桥、义先桥。
祝世禄(-),字延之,号无功,又号石林,江西德兴暖水人。步入仕途初任安徽休宁县知县,后考选为南科给事,历任尚宝司卿。姚旅在《露书》中,描述了当时活跃在金陵各个阶层的知名人物,其云:“壬寅金陵有十忙:祝石林写字忙,何雪渔图书忙,魏考叔画画忙,汪尧卿代作忙”祝世禄因善书而名列榜首。著有《祝子小言》,另著有《环碧斋诗集》及《尺牍》留存后世。
这里还盛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存在着一位守护村庄的水神。那是一个炎炎夏日里的深夜,两位小鬼在山中赶路,商量着要将村庄毁于一炬,欣赏火焰的舞姿。在护城河边的水神感应到了危机,于城门写了几个大字,用水的神力将两鬼灭杀。传说这位水神还是铁拐李的结拜兄弟,曾在铁拐李大难时,帮助他度过劫难。村中的老人告诉我这位守护村庄的水神就是祝世禄。
苏东坡受“乌台诗案”影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移官汝州,过江西湖口,游石钟山,乘舟经饶州顺乐安河,送长子苏迈赴德兴任县尉。到了德兴后,时任德兴县令的好友单锡热情地接待了苏轼父子,单锡素知苏东坡性喜山水名胜,故盛情相邀苏轼父子攀上城北枕山,游览新建的聚远楼。
德兴山水灵秀,苍翠万状。虽然已经过了春天,但通往高楼的路上各色野花兀自开得鲜艳。山风轻抚,长途跋涉的疲惫仿佛也瞬间消散。登上了高楼,云蒸霞蔚之景呈现眼前。洎水河穿过小城缓缓流淌,四周青山峰岩斗秀。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思绪万千,一壶好酒过后,醉意袭来,恍然入梦。黄州的那几年,苏轼早已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超越,放不下的都放下了,想不通的都想开了。也终于了然,生命不过短暂的一瞬,惟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等自然美景是天地间无尽的宝藏,该好好享受。旷达归旷达,偶尔的无奈之情仍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笔端。登上聚远楼,远处无法触摸的云山烟水,近旁娇艳盛放的野草幽花轻易地触碰了诗人的情感,于是写下“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清朝时,德兴李宅宗儒村有个叫王应蕉的人捐了监生打算继续读书考取功名。无奈年华老大,拖至22岁时只好由父母作主,娶了海口镇的董氏为妻,婚后生下一子。岂料孩子刚满一岁,王应蕉便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可怜的董氏年纪轻轻便守寡。董氏矢志不再二嫁,足不出闼,尽心守节,孝敬公婆,抚养幼子成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节孝妇人”。
时光荏苒,董氏之子也长大成人,四十多岁时终于达成父愿,考取功名做了官。儿子有感母亲几十年守节尽孝的艰辛,便将母亲事迹上奏朝庭,以求褒扬。嘉庆皇庆欣然御封,敕建节孝牌坊一座以示旌表。
牌坊工程量浩大,工匠们日夜辛劳。就在牌坊接近完工的时候,建牌坊的石匠发现靠近祠堂院墙的最后一个榫头怎么也接不好。任凭工匠们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工程一时竟耽搁下来。于是工匠里私下传出了“王家董氏未必贞洁,以致牌坊建不好”的流言。
在外做官的董氏之子闻听此事,又羞又气。告假回到家里怒气冲冲地把母亲叫到祠堂里质问:“娘,你到底做过什么不贞洁的事情没有?!”
董氏鄂然,泪流满面:“我几十年伺奉公婆,抚养你长大成人,如今你考取功名做了官,反倒怀疑我有什么不贞之事?!那你把家里的长年和丫环都叫过来问问,我到底做过什么不贞之事没有?!”
董氏之子便将家里的四个长年并四个丫环叫来当面对质。四个丫环齐声哀告:“我们跟了老夫人这么多年,老夫人真是从来没做过什么对不起祖宗的不贞洁之事啊!”四个长年也说:“我们平日都在家做工,这么多年来看着老夫人都是规规矩矩的,实在不曾看过老夫人做出什么有辱家门的事情来啊!”
“那为什么牌坊靠近祠堂院墙的石榫头怎么也接不上?”董氏之子仍厉声质问。
“哦,”长年中一个年轻后生突然想起:“有一天我往院里挑水,看见外面墙边掉了一只女人的绣花鞋,不知是谁的,又不好去问。只好顺手把它塞在祠堂院墙的墙洞里了。”
一个丫环也说:“那日我给老夫人晒她几十年前结婚时穿的绣花鞋之后,竟少了一只,找来找去不曾找着,又不便声张,老夫人只好将另一只压到箱底去了。”
家丁一找,果真在墙洞里找到一只红色的绣花鞋。拿出董氏房内箱中的另一只比对,果然原是一双。只见这只刚找到的绣花鞋突然红艳如新,一霎时光彩夺目,整个宗儒村一时红霞满天。
牌坊工匠那边同时传来了“接上了!接上了!”的欢呼声。
董氏之子方知母亲节孝志诚感动天地,不禁为自己的鲁莽孟浪大感惭愧,倒身便朝母亲跪下连连叩头以表谢罪。
海口是德兴的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唐朝中叶,藩镇割据,时局混乱,不少北方居民为躲避战乱迁往江南,朝廷中也有部分官员辞官退隐江南。唐宰相董晋之弟、官至吏部侍郎董申举家迁居海口,他为海口开基始祖,唐贞元进士(江西第一进士)。其祖辈皆为唐朝高官,家族成员或为官,或经商,在外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文化品位,来到海口,将其所有倾注,积淀于海口村开发建设。
宋代,海口村兴农经商,开放水运,成为周边区域重要集市,村落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五街百巷,青石铺就;祠堂民宅,青砖黛瓦;城墙壕沟,围若“城池”。同时,兴办教育,学风盛行,考中进士者多达一百多人,被誉为“进士之乡”。直至元、明、清,海口村依然保留“唐村宋城”格局。
海口董氏尊儒崇学之风“香飘四海”,一度科第勃兴、人文鼎盛。历代以进士、举人、学士、贤达致官者,多达四百人以上,民间曾誉为“官宦之乡”。历史名人有:董申(唐贞元进士、吏部侍郎)、董全祯(唐武进士、史称威烈大将军)、董乂(历官魏王官教授、大理卿),董铖(夔州漕运使)、董崧(宋宁宗皇帝驸马)、董煟(“南宋第一书”《救荒活民书》作者)、汪藻(南宋文学家、左朝请大夫)、练谦(“仗节苏武”出使金国大臣)、董寿民(元代诗人、著有《懒翁诗集》)、董仲可(中至治辛酉科江、浙两省解元、官奉两广)。还有明代董仕安、董阜民、董有光,清代则有董维城、董忠德等等。
黄柏乡的尚和有一座山叫公母山。这个山很古怪:它白天分开,中间一条路,可以让人通行;到了晚上,两座山就合在一起,没有路了。
有一次,一个风水先生要到尚和来,路过公母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在山里走来走去,就是找不到出路,只好在柴蓬窝里过了一夜。天刚亮,他就看见这公母山分开来了,一条好宽的路就在自己的眼前。
这个风水先生想,这样一点也不方便啊,要是哪家半夜里有事要出去,在山里翻来转去,还不误事?他就把山看了看,知道了对付公母山白天分开晚上合起的办法了,这才进村去。
风水先生到了尚和,对村长说:“你们这里走路很不方便,原因就是这座山日分夜合不好,要是夜里有什么急事,就给这座山耽误了。”
村长问:“有什么办法吗?”
风水先生说:“你们就在公山上做个塔吧,那个母山看到公山被压住了,肯定要逃跑。母山跑掉了,山就不会开了又合,合了又开了。”
村长又问:“这样做会不会坏了我们村坊的风水哟?”
风水先生说:“你这里路都不通,还讲什么风水!路通了,人才能走得出,财才能进得来,大人物才能出来呀。”村长一听,觉得风水先生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意在公山上造一座塔了。
造塔的时候,请了一帮石匠。村里人把此事当成一件大事对待,所以对造塔的师傅们很好,天天杀鸡给他们吃。不过,师傅们吃到的都是鸡头、鸡爪、鸡翅膀。眼看塔要造好了,那个石匠师傅就说:“哼,尚和人这样小气,天天杀鸡,给我们吃的尽是鸡头鸡爪鸡翅膀,好肉都是他们自己吃了。”想想不服气,他就在塔顶放了一个小洞,少盖一片瓦。这天正好下雨,那雨水就从那个洞里流到塔里了。他也不管,只顾自己走了。石匠们走到半路,看到村里的人又给他们送饭来了。打开饭桶一看,里面全是卤制好的鸡腿。原来尚和村出入不方便,村民想把最好的鸡肉留到塔做好时再给师傅们吃,他们自己哪里舍得吃哟。
那个石匠师傅知道是自己误解了,马上派了一个徒弟去补漏。但是,哪里来得及。徒弟还没有跑到塔下,塔就要倒了。情急之中,师傅立即跪在地上,乞求神灵宽恕他的过错:“求仙灵保佑,这塔千万不要倒。如果一定要倒,就倒塔的那边。”话还没说完,就听到“轰”的一声,塔倒了。然而,当他们师徒抬头看时,却是一座整塔。原来,塔果真只倒了半边,而且是背村的半边。这样,从村里看上去,还是一座整塔。与此同时,这公山的对面那座山,也塌了一块,成了一个天井的样子,人家就叫它“天井窝”。更糟糕的是,在塔的后面,出现了一块石头,样子跟棺材一样,人家就叫它棺材石。
风水先生知道了,气得半死,说:“这些人不做好事。这是做改变风水的宝塔哟,不能意气用事的啦。”
村长问:“还能补救吗?”
风水先生说:“没有办法了!你知道吗?这个天井窝就是母山逃跑的时候踩出来的!那个棺材石,就是母山逃跑时踩了这边,这边一塌,那边就翘起来了!整村的风水都败光了。哎……”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村长也没有办法,去怪那些石匠吧,是自己做事不周到引起的误会;去怪村民嘛,又是自己吩咐去做的。
风水先生看村长一脸无奈,就说:“现在的风水是破掉了,要改风水,还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后,大路从外面修进来,风水也就改过来了。你急也没有用。”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