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德兴新闻
德兴简介
德兴文化
德兴旅游
德兴环境
德兴资源

德兴绕二小学民国时原来长这样

学校历史沿革

德兴市绕二中心小学,创办于民国25年()6月,其前身为“德兴县第二区绕市中心小学”,同年9月改名为“德兴县第二区中心小学”,校址初设绕二墩村李家祠堂内(现德兴市绕二镇中心幼儿园园址),当时仅有班数2个。民国31年()下半年撤区改乡,次年3月改校名为“德兴县立第二中心学校”。民国33年(),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为14名。民国34年()3月更名为“德兴县绕二乡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6年()2月,又更名为“德兴县安定乡国民中心学校”。

年5月,德兴全境解放。9月,德兴县人民政府规定学校以所在地为名,取消“中心”、“国民”等字样,定名为“德兴县绕二小学”。年后人民公社时期,改名为“德兴县绕二公社小学”,年4月改人民公社为乡,校名又改为“德兴县绕二乡中心小学”。年12月,德兴撤县设市,校名改为“德兴市绕二乡中心小学”。年,绕二撤乡设镇,学校定名为“德兴市绕二镇中心小学”至今,年10月,校址搬迁至绕二镇上乐公路旁落湾村蛤蟆墩至今。

图片解说

德兴市档案馆馆藏有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拍摄的“德兴县立第二中心学校第二班毕业纪念”和民国三十四年七月拍摄的“德兴县绕二乡中心国民学校第一班毕业”合影原照各一张。系该馆年7月面向社会征集而得。

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拍摄的“德兴县立第二中心学校第二班毕业纪念”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学校有教员10人,均为男性。该届毕业生共有14名,也均为男性,学生年龄偏大。师生着装以中山装居多。人物前面摆有四盆花卉(山茶和夹竹桃各两盆)。照片背景为祠堂天井前厅,前厅左侧立柱上贴有“毕业试场”字样。前厅上方悬国民党青天白日党旗及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前厅壁正中挂有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两旁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并有“天下为公”横披。

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拍摄的“德兴县绕二乡中心国民学校第一班毕业”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出,有教员12名,其中女教员1名;学生13名,其中有女生4名,毕业生年龄较上年偏小。师生的性别比也发生了变化。男性师生着装以中山装居多,女教师着旗袍,四名女生均为传统服饰。人物前面摆有五盆花卉(山茶和夹竹桃各两盆,中间摆兰花一盆)。照片背景仍为祠堂天井前厅。前厅布置较上年更为隆重,上方饰有松枝、艾叶搭成的彩门。前方两根立柱为“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的蒋介石题词内容对联。后方两根立柱为祠堂原有对联。总理遗像旁右下方贴有“中华新形势大地图”。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德兴为三等县,山高路远,地僻民穷。师生虽然有穿中山装的,但都皱皱巴巴的,并且难得有皮鞋搭配,只好穿布鞋。这种穿法放在现代也许算另类的“混搭”,但在当时是无奈之举。尽管条件艰苦,但毕业典礼简朴而隆重,并且留下了“奢侈”的照片,真是丝毫不带一点含糊。

背景链接

值得一提的是,据相关资料统计,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初等教育,以乡镇地方财政50%为主要经费来源。抗战结束时后方入学率维持在50%以上。抗战八年,中国教育事业竟于战火纷飞中得大发展。仅以高等教育为例,大学数量由战前的所增至年的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以常理论,抗战期间山河残破,民生凋敝,教育事业出现倒退,也在情理之中。但事实却相反,恰恰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大发展、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看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绝非虚言。

愿我中华金瓯永固,四海安宁。愿中华教育之树长青!

壮哉,我中华民族!

友情提示

  作者对此文拥有著作权,德兴市档案馆对此文所配电子照片有所有权及处置权,如需转载或刊发请与德兴市档案馆联系或与本文作者联系。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xingzx.com/dxzy/24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