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超8%耕地被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延迟2年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40%的化肥;我国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受污染耕地已达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大部分为重金属污染。类似“土十条”这种重大政策文件的出台要把握节奏,“大气十条”和“水十条”发布以后,还需要观察一下效果,总结经验,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出台“土十条”。(来源:华夏时报)
2、矿山复绿的“四字真经”
江西省德兴市的德兴铜矿,隶属江西铜业集团,是世界八大斑岩铜矿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露天有色金属矿山。50多年的开采,给江西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一度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现如今,又恢复到流水潺潺、生机盎然的样子,“绿色发展”四字真言道出其中原委。(来源:经济日报)
3、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目前,重金属主要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重金属加工,化工废水,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应用,以及施用的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人为污染源,加上地质侵蚀、风化等天然污染源的形式进入土壤水体,加之重金属毒性大、不易降解、易被生物富集的特点,不但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而且极地威胁了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安全。(来源:EHS俱乐部)
4、今日“荒漠地”明日“花果山”
“今日荒漠地,明日花果山”。一年多以来,围绕赣南稀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携手赣南青山绿水”的生态圈经营模式,赣州红土地在赣州安远县蔡坊乡岗下稀土废弃矿山将创造出生态财富,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亩,年收入5亿元以上,年税收万元以上。(来源:中民爱心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产业动态1、“短工期”下的土壤修复市场
我国土壤修复项目多数采用转移置换方式,通俗的讲即以“换土”(将需要修复的土壤挖走,换成新土,土地质量自然好转)固化稳定化的方式完成修复工程,涉及的技术水平很低,成本低廉,工期短。而置换下来的土壤并没有真正经过修复,污染或许仅仅迁移而未从根本上去除,其去向也鲜为人知,因此后期隐患极大。(来源:《环保产业》)
2、环保行业年度投资策略:布局“十三五”,看好土壤修复、市政污水、秸秆发电
15年以来,板块行情表现平淡,但基本面相对强势。考虑年相对错配的行情以及年十三五规划带动,我们看好年板块表现,看好土壤修复、市政污水和秸秆发电子领域,建议优选有动力的地方性公司和技术、管理实力雄厚的公司。(来源:中投证券)
3、土壤改良引来了“PPP”
在PPP模式基础上,当地政府已经发起成立引导性基金,财政出资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亿元,专门用于耕地质量提升。作为基金重要参与者,于家伊始终认为,创新带来活力,创新也将开创生态循环农业的未来。(来源:农民日报)
本周推荐(第三届)全国生态修复研究生论坛
暨全国生态修复人才对接会
为了促进我国生态修复领域人才的队伍建设,发掘和培养潜力人才,为有志于生态修复产业的在读研究生搭建一个探讨科研成果、分享研究经验、展示自身实力的综合平台,不断为生态修复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生态修复网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修复研究生论坛将于年12月2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
论坛正式发布通知以来,全国各地进行生态修复领域相关研究的研究生积极向组委会提交研究成果。论坛组委会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挑选出了最优秀、最符合本次论坛主题的研究成果和报告,邀请作者进行现场演讲,同时设立论文墙报环节,向所有参会代表展示自身风采。
组委会在往届研究生论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应届毕业生的强烈要求,增设“全国生态修复人才对接会”,盛邀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及相关人才参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